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一颗中继星,取名“鹊桥”。它堪称卫星的卫星。本来“鹊桥”的寿命只有3年,但是美国的宇航专家请求我们延长到了5年。我国作为大国,本着负责任的精神,同意了美国专家的要求。
2016年,我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参加了一场国际航天大会。他对这次会议印象深刻。会上美国专家得知我们要搞中继卫星时,他提出要与我们进行合作,并直截了当询问我国中继星的寿命。吴伟仁告诉他是三年,美方专家说能不能再延长两年,吴伟仁当时很纳闷,这是什么意思呢?后来美方专家不好意思地说,其实我们也在准备月背探测器,想用中方的中继星。当时现场氛围很尴尬。吴伟仁最终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那么,什么是中继星呢?为什么美国人不自己搞一个而是要用我们的呢。
中继星
中继星,卫星中的卫星
说到中继星就必须谈月球。
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,陪伴地球已经超过45亿年。然而身处地球的人类基本永远只看到月球的“正面”,而无法看全月球背面。即便到了载人航天时代,由于月球整体的阻拦,背面成了地面通信的禁区。在过去的60年内,还没有任何一个着陆器能够在月球背面着陆。
也正因如此,人类关于月球背面的阴谋论和谣言甚嚣尘上,外星人基地、纳粹残余、月球人家园,这些甚至广泛出现在各种科幻作品中,各种演绎充满想象力。月球背面甚至得名“月之暗面”。
我国很早就制定了计划探测月球背面,前不久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就是这个计划中的一部分。那么嫦娥四号到了月球背面,如何与地面进行传输呢,这就需要用到中继星。它们的功能就是接收、加工、转发其他卫星的信息,换句话说:“卫星的卫星”。拥有这个技术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、俄罗斯、欧洲、中国、日本,但目前处在完整工作状态下的中继卫星通讯系统中,仅有美国和中国能够实现全球覆盖。
我国成功发射“鹊桥”中继星
举个典型的例子,2003年,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进入太空,那时他只能在飞到中国附近卫星测控站时才能与地球联系。无论是跟国防部长通话还是跟家人问候,一次大概5分钟就必须草草结束。
而到了2013年神舟十号,王亚平就已经能在太空中实现51分钟的太空授课,期间飞船绕了地球大半圈。到了神舟十一号,景海鹏和陈冬已经能看地面电视直播了。
他们依赖的就是我国覆盖全球的四颗信号中继卫星,天链一号。
“鹊桥”为“嫦娥”搭桥
美国宇航局早在1960年代准备阿波罗登月项目时就提出发射中继星,然而直到任务结束也没有被立项。他们将中继星技术应用在火星轨道器上,既探测火星,又为地面上的火星车和着陆器中继信号。因此我国发射的中继星就成了人类历史上首个月球信号中继卫星。
2018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,这个中继卫星被命名为“鹊桥”,想必这个名字的典故和来历,大家都明白。“鹊桥”就是要为“嫦娥”搭桥,为嫦娥四号和玉兔号月球车实现信号转发服务。
2018年5月21日,我国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“鹊桥”,迈出了我国月球背面着陆与探测的第一步。2019年1月3日,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。没过多久,嫦娥四号就传回了一张月球背面的360度全景照片。而这个照片正是通过“鹊桥”中转回国内的。
“鹊桥”架设在拉格朗日-2点(地月L2点)上
那么问题来了,“鹊桥”的难点在哪里呢,为什么美国不自己弄一个什么“桥”呢。
这是因为这个中继星要找一个定为点。这是最难的。为了稳定在遥远的深空同时保证对地月通讯的稳定,鹊桥必须定位在一个叫做地月拉格朗日二点的位置附近,选择一条独特的Halo轨道。在此前2014年的嫦娥五号T1测试飞行器已经验证了相关轨道转移和控制技术。
拉格朗日点又叫做平动点,对于两个天体而言,它们的综合引力影响在这些点(共计5个)达到平衡,那么航天器处在这个位置附近的Halo轨道时将会相对两个天体几乎静止。拉格朗日二点就是引力平衡、在较小天体外侧的点,在月球背后。因此,选择这个点有三个重大优势:
1. 随着这两个天体一同运动并与二者处在几何关系几乎不变的状态;
2. 两个天体引力平衡,卫星所需要的轨道维持燃料极少;
3. 没有天体遮挡,一直暴露在日照之下,太阳能丰富。
中继星工作原理
2018年6月14日11 时 06 分,“鹊桥”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,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.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,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轨道的卫星。
至此,中国攻克了这一难题。
如今“鹊桥”正承担着它的任务,源源不断地为嫦娥四号中继信号,了解更多。
One thought on “中国造“鹊桥”,人类首个月球信号中继卫星”
更多关于 鹊桥 (嫦娥四号中继星),参考百度百科词条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9%B9%8A%E6%A1%A5/22516498